无障碍浏览

媒体评论
 
 索 引 号  20220707-173336-613  发布机构 
 存放位置   公开日期  2009-02-17
 文  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信息名称  难题一箩筐 解决靠政策 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就污泥处置有关政策达成一致,政策拉动下污泥产业市场前景看好

难题一箩筐 解决靠政策 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就污泥处置有关政策达成一致,政策拉动下污泥产业市场前景看好

2009-02-17   作者: 点击数:  

环境保护部不久前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政策(试行)(征求意见稿)》,并将污泥处理方面预备出台的配套政策,以及《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最佳可行技术导则》一并征求意见。与此同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公布了相关政策。记者获悉,近日两部已就有关政策基本达成一致,从国家层面出台污泥处理处置相关政策已几成定局,从而为解决污泥处理这一顽疾做好了政策上的准备。日前,记者就污泥技术政策中的有关问题采访了参与技术政策、导则编制的环境部科技标准司有关负责人。

责任主体明确

地方人民政府是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规划和建设的责任主体

在谈到这项技术政策的制定原则时,这位负责人表示,在污泥处理工艺选择上应遵循“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原则,遵循源头削减和全过程控制,并加强有毒有害物质的源头控制。根据污泥最终安全处置要求和污泥特性,选择适宜的污水和污泥处理工艺,在安全、环保的前提下实现污泥的妥善处置。同时,国家鼓励回收和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达到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目的。

这位负责人说,出台的这项技术政策覆盖污泥的产生、储存、处理、运输及最终处置全过程的管理和技术选择,可以全面指导各地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规划、环评、设计、建设、验收、运营和管理,全面性、实用性都较强。而最重要的是,技术政策还进一步明确,地方人民政府是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规划和建设的责任主体;由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运营单位负责污泥的安全处理处置。同时还特别规定,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污泥产品应优先政府采购,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的责任。

建设规划先行

污泥处理设施必须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时投入运行

污泥处理处置是城镇污水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建、改建和扩建时,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应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运行。强调规划建设的同步,也是本技术政策的重点。

根据技术政策的有关规定,污泥处理处置规划应纳入国家和地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并结合当地实际,与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土地利用等相关专业规划相协调。在建设时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鼓励将若干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集中处理。

这位负责人表示,今后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将必须统筹兼顾污泥处理处置,减少污泥产生量。同时,各地要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规划污泥产生量,合理确定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规模;近期建设规模,应根据近期污水量和进水水质确定,充分发挥设施的投资和运行效益。

强化监督管理

地方各主管部门各司其职,加强对污泥土地利用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以往污泥处理处置监管缺位的问题,技术政策对政府管理部门和运营单位的职责做了明确规定:国家和地方相关主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对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行的监管;加强对污泥土地利用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加强对填埋场的监督和管理。

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运营单位则应保障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其中,填埋场运营单位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定期对污泥泥质、填埋场场地的水、气、土壤等本底值及作业影响进行监测。污泥土地利用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定期对污泥产品土地利用后的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进行评价。污泥焚烧运营单位应定期对污泥性质、污泥量、排放废水、烟气、炉渣、飞灰等进行检测。污泥建筑材料综合利用者需对产品的性质和数量进行监测和记录。

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运输单位和各污泥接收单位则必须建立污泥转运联单制度,并定期将记录的联单结果上报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同时还要建立完备的检测、记录、存档和报告制度,并对处理处置后的污泥及其副产物的去向和用途进行跟踪和报告,相关资料至少保存5年。

统一技术路线

因地制宜确定污泥处置方式

以往,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的不统一造成了很多建设运营方面的混乱,此次技术政策就对污泥处置的技术路线做出明确:应综合考虑污泥泥质特征、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地确定污泥处置方式。鼓励采用土地利用方式处置符合标准的污泥。污泥土地利用主要包括园林绿化、土地改良、农用等,泥质不但应符合相关标准,还需进行场地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估,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方能使用。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国家鼓励大中城市将符合标准的污泥用于园林绿化,并优先列入政府采购名录。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推广污泥建筑材料利用。不具备土地利用和建筑材料综合利用条件的污泥,可采用填埋处置。国家也将逐步限制未经无机化处理的污泥在垃圾填埋场填埋。

保障资金来源

污水处理费应包括污泥处理处置运营成本,并可通过财政补贴等途径落实污泥处理处置费用

这位负责人最后强调,这一技术政策对制约污泥处理厂建设和长期稳定运营的关键问题,即资金的保障也做出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水平,污水处理费应包括污泥处理处置运营成本,并可通过财政补贴等途径落实污泥处理处置费用,确保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正常稳定运营。”“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对于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和设备,按规定给予财政和税收优惠;鼓励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污泥处理处置,建立多元化投资和运营机制。”

他认为,在当前污泥问题日趋严重、污泥处理需求明显加大的情况下,如果资金来源得到保证,污泥处理处置成为一个产业的前景将十分光明。

相关报道

污泥不处置就是污染大转移

近年来,我国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速度较快,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在政策拉动下,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污水处理厂建设上也表现积极,但是多年来的投资基本上都没有涉及污泥处理,以至于污泥在没有得到妥善处置的情况下,导致二次污染,使污水处理在某种程度上失去意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城市有污水处理厂近883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49.6%左右,县城有污水处理厂近323座,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为17.6%左右,年产生含水湿污泥在1500万吨以上。而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我国将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4500万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将达70%,由此带来的污泥处理处置问题将更为严峻和迫切,若污泥得不到处理,就将变成一次污染大转移,再次污染土壤、水源甚至食物链;如果在污泥污染环境后再进行二次治理,经济成本将更加昂贵,技术难度也更大。

污水和污泥是解决城市水污染问题同等重要又紧密关联的两个系统。污泥处理处置是污水处理得以最终实施的保障。在发达国家,污泥处理处置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其投资约占污水处理厂总投资的50~70%。而我国早期的污水处理厂,由于没有严格的污泥排放监管,普遍将污水和污泥处理单元剥离开来,为了追求简单的污水处理率,尽可能地简化、甚至忽略了污泥处理处置单元;有的还为了节省运行费用将已建成的污泥处理设施长期闲置,甚至将未做任何处理的湿污泥随意外运、简单填埋或堆放,致使许多大城市出现了污泥围城的现象并已开始向中小城市蔓延,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虽然对污泥问题开始关注,但仍然停留在技术层次。2003年开始,我国主要大城市开始尝试进行污泥处理处置规划。如:广州市近期采取生污泥填埋,远期将用于农肥;深圳市已完成专项规划,拟采取热干化加焚烧工艺;上海市则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处理分散化、处置集约化、技术多元化的方针;天津市计划建设3座污泥处理场,采用污泥消化发电工艺,但尚无污泥最终处置的方法。

据记者了解,当前的问题并不是污水处理厂不愿意处理污泥,而的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污水处理厂自身污水处理的运营费用都难以保证,自然无暇顾及污泥的出路。从技术上看,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理是可行的,关键是政策要到位,没有相应的政策,投资问题、运转费用问题都很难解决,即使有很好的技术、方法,也难以在实际中运用。

快评

有政府才能开出复合处方

只处理污水,而不管产生的污泥,这种只顾眼前的做法,其对环境产生的严重危害,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业界并非不重视。但之所以成为顽疾,必有不易去除的病因。论及污泥处理处置,不外乎3个:一是现行污水处理行业体制下处理处置责任主体不明,二是保本微利的收费宗旨使得处理费用无法落实,三是缺乏系统科学的污泥处理处置标准导致技术路线不统一、监管缺位。哪一个都不是只在技术层面上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真正的药方在于从管理体制、市场机制、标准体系、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政策性、系统性支撑,能开出这个复合处方的只有政府。

此次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出手,第一次对污泥处理处置的责任主体、技术路线、经费保障、监管机构等问题进行了明确,不仅为这个污水处理行业沉疴的解决提供了可行的方案,也将有可能同时开启另一个巨大的环保产业市场。前景无疑是光明的,但忧虑仍在。

与已经初步成熟的污水处理行业相比,污泥处理处置在投资规模、技术选择、建设运营上面临更多难题,而在前一行业中存在的诸多体制机制政策难题,也将困扰后者。而仅仅出台两个技术意味浓厚的政策、导则显然不能应付即将到来的一揽子难题,未来还需要政府、企业乃至社会公众的广泛重视和集体参与。

一切仅仅是个开始。但幸好已经开始。

  
上一条:建立国家基地 增强环保科普能力
下一条:环境监测工作转型关键何在?
关闭窗口

临沂市生态环境局主办 临沂市环境监控中心制作维护

地址:临沂市北城新区北京路23号 电话:0539-7206101

政府网站标识码3713000031    备案号:鲁ICP备05026973号    党政机关互联网标识公安备案37130202371780

党政机关互联网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