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媒体评论
 
 索 引 号  20220707-173109-932  发布机构 
 存放位置   公开日期  2007-10-23
 文  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信息名称  节能减排:让祖国大地遍是绿水青山(感受十七大)

节能减排:让祖国大地遍是绿水青山(感受十七大)

2007-10-23   作者: 点击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 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同时强调,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近年来,党和政府通过开展大规模节能减排行动,在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令世界为之瞩目。

“银苍玉洱”重现如画风景

才村是云南大理洱海边的一个村庄,“村民”美国人巴瑞家的小院就在洱海边。一年前,巴瑞带着妻儿来到这里,风景如画的洱海,碧蓝、清澈、宽阔的 水面,让他和家人再也不想离开。就在巴瑞家旁边,一户台湾人开的酒吧“香草花园”即将营业,才村有好几户这样的“外来村民”,有的已经在这里住了好几年。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全世界都是难题。以“银苍玉洱”闻名的云南洱海因工农业发展,水质曾从二类降到了四类,并两次暴发蓝藻。为保护洱海,大理 白族自治州在湖区农村掀起了一场“农业革命”,大力推广控氮、减磷、增施有机肥技术和沼气池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2003年到2006年,大理完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63.7万亩,共减少氮磷施用量1.2万多吨。大理还对洱海海拔1974米以下、总面积1.2万 多亩的滩地实施退田还林、退塘还湖、退房还湿地。几年来投资10多亿元实施污水处理和截污工程,保护了洱海的清澈。2004年至2006年洱海水质连续3年恢复到总体达到并保持三类,今年上半年,洱海水质有3个月达到了二类水质标准。

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行动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生活所消耗的能源总量迅速上升。2005年我国生活消费消耗的能源总量达5.3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4%,2006年这一数字又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

9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17个部门联合举办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正式启动。科技部公布了《全民节能减排手册》,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中,挑选出36种简单可操作的“绿色”生活方式,号召人们举手之劳为节能减排出力。如今,便装开会、公交出行、反对过度包装等节能减 排措施已进入普通人生活,而工业节能减排早已大规模展开。

首钢投资667亿元,从首都北京迁移到河北唐山曹妃甸,新建970万吨钢能力,同时压缩河北省相同规模落后的钢铁生产能力,从而揭开了新中国历 史上最大的单项节能减排项目。据统计,首钢在搬迁项目建成后,对余热、余压、余气、废水、含铁物质和固体废弃物充分循环利用,基本实现废水、固体废物零排放。吨钢能耗649千克标煤、耗水3.84立方米,水循环率97.5%,吨钢粉尘排放量0.3千克、二氧化硫排放量0.25千克,这些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 水平。由于项目设计先进,国家已将曹妃甸定为循环经济示范区。

中国为全球环境作出贡献

首钢节能减排只是全国节能减排的一个缩影。中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 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为实现这一约束性指标,中国多个行业开始大规模节能减排。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信息,今年前9个月中国已关停高耗能、 高排放的燃煤小火电机组250多台、装机容量903万千瓦,已完成今年关停任务的90%。钢铁、水泥、造纸等行业也相继淘汰落后产能,大大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国家发改委还启动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这一千家重点企业年耗能8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耗三分之一,预计“十一五”末这些企业将节能1亿吨标准煤,2006年已实现节约2000万吨。

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是世界上第五部关于可再生能源的国家综合法律。中国已承诺到2010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从目前约7%提高至10%,2020年提高到20%,总量达4亿千瓦。

今年以来,中国各地节能减排效果显现。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8%,保持连续4个季度下降。在经济超过10%增长的条件下, 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0.88%,扭转了多年连续上升的势头;COD排放量同比仅增长0.24%,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3.46个百分点。随着全民行动节能减排,中国将为全球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作出更大贡献。

  
上一条:保护“原生态” 杜绝“伪民俗”
下一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生态文明首次写进党代会报告
关闭窗口

临沂市生态环境局主办 临沂市环境监控中心制作维护

地址:临沂市北城新区北京路23号 电话:0539-7206101

政府网站标识码3713000031    备案号:鲁ICP备05026973号    党政机关互联网标识公安备案37130202371780

党政机关互联网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