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过去2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除了东北外,气温升高对粮食增产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未来的粮食安全,不但要考虑满足新增人口的粮食需要,还要适应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安全不但包括了可能的能源供应,还要包括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限制条件
●各级政府应尽快把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纳入中长期规划和计划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避免不安全的气候发生
最近,我国不少地方遭遇罕见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世界气象组织最近指出,今年全球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而且分布范围很广。天气频繁“走极端”,这再次提醒我们:要像重视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一样重视气候安全。
我国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严重,是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敏感和脆弱地区,因此我们可能更早于世界其他地方感受到不安全的气候变化发生。世界各国对什么是危险的气候变化认识并不一致,欧盟国家一直认为升温2℃是不安全气候变化的临界阈值,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新的评估认为升温不足3℃时,世界农业仍有不少有利的影响发生,特别是高纬度冷凉地区。我国的研究表明,在2030―2050年期间,可能升温达2―3℃时,粮食将可能减产5%―10%,华北缺水2%,西北缺水3%,陆地生态系统的演替可能还不十分严重,海岸带防护投入可能要占GDP的0.03%。―0.04%。;而当温度升高3―5℃时,要达到人均300―400公斤的粮食供给,可能主要靠增加适应措施的投入来保证,华北可能缺水1%,西北可能缺水4%,西北很多地方生态系统的演替可能造成较严重的退化。
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升温4℃一定是不安全的气候发生的临界阈值,但我们有理由和全世界各国一起,避免这种可能的危险的气候发生,否则我们可能将身受其害。
粮食生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过去2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除了东北外,气温升高对粮食增产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模拟结果表明,在2030―2050年之间,为了适应2.5℃的升温,我们每年还必须多生产3000―5000万吨粮食来克服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也就是说,未来的粮食安全不但要考虑满足新增人口的粮食需要,还要适应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据能源专家预测,我国可持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还要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同时进口能源的比例也会逐步增加。但能源的安全不仅仅是能否找到我们需要的能源供应,还涉及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和某些经济领域能否承受新增能源消耗产生的气候变化的影响,即如何在气候可以承受的条件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此,科学界还有不同的认识。预计国际社会会在不远的将来谈判《京都议定书》之后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甚至可能谈判排放权分配这样重大议题,这包括了对危险气候变化影响的政治判断、大气中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的确定等问题,虽然其中还包含了很多科学上的不确定性,但气候变化的现状和趋势可能不会等人类完全搞清楚所有问题再采取保护气候的行动。这样看来,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安全不但包括了可能的能源供应,还要包括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限制条件。
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水平还在增长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还未达到世界人均水平,离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差更远,但由于人口多、发展快,中国可能成为温室气体第一排放大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是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建议国家用法律手段来统一、规范全国的行动;各级政府应尽快把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纳入中长期规划和计划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避免不安全的气候发生。
(本文作者是中国农科院环境与发展所研究员、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联合国气候公约谈判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