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临沂市人民政府,向大家长期以来对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近日,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临沂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一、起草背景和过程
2023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2024年4月17日,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市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市生态环境局组织人员逐条梳理,经过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法制审查等程序,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并经省政府备案后正式印发《实施意见》。
二、主要内容
《实施意见》共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美丽临沂建设的指导思想。到2027年,美丽临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美丽临沂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临沂。
第二部分为重点任务。共7个板块、26项内容。一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产业结构调整、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等6个方面,深化新旧动能转换。二是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从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场保卫战和推动固体废物、新污染物治理等4个方面,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三是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力度,从推进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物多样性等2个方面,提高生态修复保护水平。四是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从维护生态安全、强化风险防控、监管核与辐射等3个方面,筑牢生态安全底线。五是加快美丽临沂全域建设,从建设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临沂样板等3个方面,分层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六是全面推动美丽临沂建设全民行动,从宣传教育、培育弘扬生态文化等4个方面,营造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七是强化美丽临沂建设支撑保障,从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政策保障等4个方面,夯实美丽临沂建设基础支撑。
第三部分为组织保障。强调要加强美丽临沂建设组织领导,各县区要建立推进落实机制,市直有关部门要分领域开展行动,市生态办要加强调度、总结、评估,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三、主要特点
《实施意见》是推进美丽临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编制过程中,主要体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国家、省意见任务要求,梳理建立重点任务项目库,实施减污降碳工程、EOD等项目,推动国家、省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二是坚持注重结合我市实际。聚焦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重大战略,根据我市实际,明确14条具有我市特色的目标指标,增加34条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细化7条、调整6条具体措施办法,积极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三是坚持突出问题导向。结合第三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围绕强化环境质量改善、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领域,聚焦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研究新办法,拿出新措施,坚持系统推进、整体提升,加快建设时尚宜居美丽新临沂。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记者提问
提问一:《实施意见》重点任务中提出“加快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加快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这与我市提出的四减四增工作内容相似,请问美丽临沂建设、四减四增、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工作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市生态环境局)
答:“四减四增”是我省大气污染防治采取的重要举措,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农业投入及用地结构调整,来实现大气环境质量大幅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国家为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而开展的碧水、蓝天、净土、水源地保护、机动车尾气治理等一系列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来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明确生态文明推进重点要从污染防治攻坚战向全面建设美丽中国进行过渡,这预示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已经从重点整治向系统治理进行转变。
美丽临沂建设是临沂市委、市政府为落实“美丽中国”和“美丽山东”建设要求,根据我市推进生态文明工作实际制定的具体工作实施意见。既包含了“四减四增”内容,又优化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措施。除了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任务目标外,美丽临沂建设重点将围绕国土空间开发、自然保护地保护、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双碳推进、新污染物治理、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风险防控、美丽行动等方面进行全面部署和开展,是推进临沂社会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提问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推动美丽临沂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实施意见》也对“加快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作出了专门部署,请问我市在能源转型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市发改委)
答:近年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绿色低碳优能战略,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一是严控新增化石能源消费。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加快煤电行业转型升级,优化煤电装机结构,有序关停低效小煤电机组,推动3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完成华能电厂和费县国电煤电机组“三改联动”200万千瓦。二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截至2025年1月,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928万千瓦,同比增长9%,占全社会装机总量的59.4%。全市光伏装机628.5万千瓦,同比增长13.8%。建成风电场22座,装机总量123万千瓦。三是加快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临沂电网规模稳居全省第三,拥有“一交一直”2座特高压站,数量全省并列第一,接受外电能力突破1000万千瓦。中核郯城、国电投沂水独立储能电站(一期)两个省级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建成投运。建成并网全省第2座抽水蓄能电站—费县沂蒙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开通全省首条氢能物流专线—临沂-青岛城际“氢干线”。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实施绿色低碳优能战略,以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助力美丽临沂建设取得新成效。
提问三:近年来,针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答: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念,大力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系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助力美丽临沂建设。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编制《临沂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构建“四屏八脉一原多点”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明确了全市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作、主要任务。
二是健全长效机制。先后印发《关于做好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通知》《临沂市历史遗留露天开采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管理规定(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全市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三是因地制宜修复治理。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原则。对确需采取工程治理的项目,修复生态环境、消除地质安全隐患,实现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对符合转型利用条件的,办理建设用地手续,争取项目落地,既有效解决矿区地形地貌损坏、视觉污染等问题,又能对闲置土地再利用,增加当地群众收入。
十四五期间,全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已完成修复治理面积约621公顷,新增耕地面积约150公顷,新增林地、草地面积约300公顷。成功申报实施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生态修复治理4400平方公里,经验和成效获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报道;沂河上游东汶河流域水土保持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
提问四:《实施意见》重点任务中提出“建设美丽城市”,其中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美丽城市的重要内容,请问我市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市住建局)
答:近年来,市住建局坚持将绿色低碳发展贯穿融入城乡建设全过程,深入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统筹推进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构建完善建筑绿色发展体系。编制实施《临沂市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2021-2035年)》,制定印发临沂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绿色低碳县城建设和建筑领域节能降碳等实施方案,对我市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出台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发展及绿色建材推广应用等政策文件,逐步形成配套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
二是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动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建筑及其他大型公共建筑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实行统一管理、分级实施的标识管理模式。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城市、县城建设,费县成功入选首批省级绿色低碳县城试点,支持沂河新区争创省级绿色低碳城市试点。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新增绿色建筑面积6933万平方米。
三是提升建筑节能降碳水平。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严格执行现行建筑节能标准规范,加强建筑节能工程常态化监督检查,压实参建各方主体责任。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清洁取暖等工作,扎实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十四五以来,全市建成节能建筑7006万平方米,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36万平方米,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5024万平方米。
四是推进绿色低碳建造。严格执行政策标准,推动政府投资项目和社会投资项目按规定采用装配式建筑,2024年我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8%以上。十四五以来,全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1541万平方米。积极推广绿色建材,建立绿色建材采信应用数据库,推动政府投资项目及星级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率先采用绿色建材,我市入选国家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实施城市。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落实美丽临沂建设要求,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提升绿色建筑品质,积极培育绿色建筑新的增长点,全力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