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莒南县综合施策加强污染治理能力建设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8-24
近年来,莒南县以建设生态美县为重点,坚持把污水处理工作作为落实环保要求、推动科学发展、造福莒南百姓的一项德政工程、民生工程来抓,不断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大监管力度,推动全县污水处理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并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县已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2处,建制镇污水处理厂2处,城区污水管网总长度达99公里,建制镇污水管网总长度达30多公里,全县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污水处理厂回用水利用率达到33%,有效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质量,降低了水域污染。 一是以完善设施为重点,实现城市和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的同步提升。以设施建设和升级为主要抓手,不断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加快两处城市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工程建设。在龙王河污水处理厂和新区污水处理厂,监管督促运营企业投资2400余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分别在原厂内新建高密度沉淀池一座并对一期好氧池更换曝气系统填料。目前,两处技改项目均已全面进入试运行阶段,该技改项目将有效降低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的COD、氨氮、SS及总磷含量,进一步提高污水深度处理能力,为出水达标排放提供更好的保障,对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修复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全力实施城区污水管网配套工程。近年来,先后完成了北六路、顺河路、G9路、西环路、人民路等59公里的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要求的污水管网建设任务,并对部分老化破损的污水管网进行了维修,大大提高了污水收集能力。十三五期间,该县将继续完善城市污水管网配套建设,计划投资6366.79万元新建城市污水管网63.24公里。扎实推进城区雨污分流工程。目前,已完成了城区80多个单位、小区的改造任务,并接入污水管网,城区规划范围内市政雨水、污水双管网覆盖的地区已基本实现了雨污分流。强力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工作。污泥处置工程占地面积30亩,总投资3200万元,采用太阳能干化结合水源热泵工艺,可日处理污泥100吨。处理后的污泥可直接用作垃圾处理场覆盖土,由此带来的环境效益十分可观。今年,该县经过科学考察,将引进先进的污泥减量化技术,在污水处理前段过程中消耗污泥,降低污泥产量,减轻污泥处置压力,从根本上降低污泥所带来的环境风险。 二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实现污水处理水平和生态环境的同步提升。近年来,按照“经济发展、环保先行、民生优先”的城市发展理念,结合迎淮核查工作,依托两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倾力打造了白马河环保生态园和龙王河生态工程。两个综合工程通过利用污水处理厂生产的中水,以中水养湿地,以湿地进一步净化水,形成了天蓝地绿、水清气畅的优美环境。 其中,白马河环保生态园主体项目在2014年底完成,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对各项目细节及整体串联情况进行了再提高再完善。目前,该项目包括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湿地净化、污泥处置、点源污水处理示范工程、环保智慧平台和环保科普教育展馆等七个部分,是集“治、用、保、管、教、游”等六大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环保综合体。该项目通过对水资源的再次利用,实现了节能减排和中水的循环利用以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其中,污水处理工程和中水回用工程,总占地面积84亩,总投资1.4亿元,日处理污水6万吨,回用水2万吨,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A类标准。湿地净化工程是该项目的核心区,占地150亩,其中水体面积7万平方米,绿地率达95%。点源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总投资3500万元,采用碱解、错流催化氧化以及膜处理工艺等先进技术,污水处理可达到直排的标准。 龙王河生态工程建设项目是汲取了白马河环保生态园的先进理念及成功经验,在2015年开始实施的民生工程,目前该工程已经基本完工。整个项目西起县城东环路,南至岚济路,途径十字路街道赵庄子村、王庄子村、卢家林村和坊前镇大峪崖村、徐家相邸村、南高庄村等6个村庄,总长度6千米,总投资6亿元,包括垃圾处理、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制砖、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污水发电、湿地净化、蓄水灌溉、石雕商贸和休闲广场等10个项目,具有改善交通、完善设施、促进开发、能源利用、环保生态、休闲娱乐等6大功能。整个项目在规划设计上充分考虑河道的自然形态,通过完善道路公共基础设施、适当拓宽局部水面、充分挖掘本地文化内涵、丰富沿路观赏景观内容等措施,着力打造一个生态与文化、环保和民生相融合的绿色生态环保综合体。 三是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实现智能监控和行政监管能力的同步提升。按照“科技引领、无缝覆盖、注重防控、强化预警”的思路,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环保智慧管理平台和环保科普展厅。环保智慧管理平台通过对全县46家重点企业排污过程实时动态监管,实现了对企业的“空中”管制,有效保障了污水达标排放。环保科普展厅是全省第一个县级环保科普展厅,已成为全县乃至全市范围内中小学环保科普教育基地,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接触环保,感知环保,认识环保,参与环保,进而做践行环保的模范,达到人人心中有环保、全管全控建长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