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全国上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河东区委、区政府始终围绕“环保优先”战略,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是最大的民生福祉”的发展理念,切实将生态安全作为底线、红线、高压线,把环保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部署推进,在大美新临沂美丽河东区建设的浩浩征途上,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经济增速、生态改善的“双赢”之路。
强化环境法治。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为基准,严格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现场停产整治、信息公布等一系列措施,架好环保“高压线”,出重拳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特别是对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以及未批先建、边批边建、未批投入生产的企业,采取高额经济处罚、查封扣押和停产、关闭等措施,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红线内不准再新建、改建或扩建涉重金属和高排放项目;已经建设的,限期拆除或者搬出。
强化制度约束。建立盲目决策损害环境终身责任追究制和损害赔偿制度,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全面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排污许可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严格的环境审计制度,对地方政府环境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全面、深入调查,建立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纠偏机制,突破当前环境管理困局。以环境审计制度为基础,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行政审计和离任审计。
强化污染治理。突出大气污染治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求,严格执行山东省6大类新排放标准,对全区排污企业实施限期治理,逾期完不成治理的实施停产、关闭,倒逼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淘汰或转型。着力推进水污染防治。结合国家和省工作部署,进一步完善提升流域治污体系,提高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水平,削减污染负荷,改善流域环境质量。强化总量减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由原来的行政措施,上升为法律措施,对全区超过环境容量的镇街、企业实行区域限批、限产停产或关闭。同时,实施土壤修复工程,深入整治农业面源污染,维护粮食安全。
强化政策催动。一是调整排污费征收标准,实行差别化排污收费政策,企业治污好可以有优惠,治污差就要多付费,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二是对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风险高、生态环境影响大的企业,试行全社会公开,银行业金融机构视情况逐步压缩贷款,直至退出贷款。三是大力发展环保服务业,加快建立和完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
强化舆论监督。充分利用网络化、信息化的平台与传播力量,加大政府和企业信息公开力度,鼓励公众对政府环保工作、企业排污行为进行监督评价,进一步激发社会参与环保活力,努力构建行政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公众参与、司法保障等多元共治的环境监督体系。同时,积极引导环保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建立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