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全省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电视会议召开后,沂水县组织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各乡镇党委书记、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部分重点企业负责人召开了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会议。会上,县委书记薛峰同志作了讲话,对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薛峰指出,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中央环保督察是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项重要的制度性安排。接受中央环保督察,认真整改反馈问题,必须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首先,这是对各级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重要检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战略高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央环保督察反馈会上,一共点了临沂市3个个性问题,沂水县就占了2个,面上的共性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有些还比较突出。这充分反映出沂水县对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实还不到位,不折不扣地抓好问题整改落实,守护好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既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更是对沂水县执政能力水平的一次重大检验,必须抓紧抓实。其次,这是对沂水县百万人民群众负责的重要体现。中央环保督察期间,全县共收到转办信访件23个批次92件,数量居全市第3位;从去年9月份环保督察结束到目前,全县共收到环保信访件482件,数量很大。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全县的环境问题还很多、也很严重,二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心、越来越关注。全面整改问题,努力让全县的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是对人民群众强烈环保诉求的积极回应,也是县委县政府给百万人民群众一个交代
。
再次,这是沂水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
要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让绿色成为普遍形态。沂水县环境承载力已接近饱和,如果再走粗放发展的老路,政策不允许、人民不答应,资源环境也承受不了。要想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生态环保这一刀必须切下去。必须谨记,加快发展的主线,创新发展是前提,高效发展是目标,绿色发展是结果,全县各级一定要把绿色发展作为工作的评判标准,不符合绿色环保的项目一律不能上。
薛峰强调,要主动对号入座,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照单全收、全面整改。
一是
对全省共有的面上问题,要主动认领,举一反三,全面自查。要深入开展全县环保突出问题治理攻坚行动,继续抓好工业污染治理、“散乱污”企业清理取缔、燃煤锅炉“清零”、建筑扬尘、机动车尾气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面上环保突出问题治理。要举一反三,扩大问题查找范围,认真梳理排查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防止类似性、重复性问题发生,切实做到发现一起、整改一起,打击一批、震慑一片。二是对点名通报沂水的重点问题照单全收,全面整改。县里对涉及的庐山化工园区突破城市总规划建设化工项目以及昆达生物公司未批先建等问题,已经制定了专项整改方案,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也做了专题研究讨论,要对照今天省里会议的最新要求,对《整改方案》进行再细化,完善工作措施,细化责任分工,严格按照时间表和路线图,逐一细化推进措施,做到责任到单位、到个人,对账销号,从实从快抓好整改落实
。
薛峰强调,要严格督导检查,确保按期保质保量完成整改工作任务。一是
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整改后督察机制。县里成立了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五个专项工作组,各工作组必须充分发挥作用,尤其是整改督导组,要对照整改方案要求,挂图销号作战,整改深入一线,强化督导检查,确保整改落到实处。二是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和“党政同责”。各有关部门一把手负总责,主动抓;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充分落实属地责任。要创新完善工作机制,总结完善环保督察中形成的通报、督办、约谈、问责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制定落实大气、水生态考核补偿办法,提高整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要严肃执纪问责。一方面配合完成责任追究。要认真配合做好责任追究工作,县纪委、县委组织部要对移交的相关案件和反馈意见中涉及的问题,注意进行排查,依规、依纪、依法提出相关意见。另一方面,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从严处理整改工作拖沓、履职不力、未按期完成治理任务等行为,不管涉及哪一级、哪一个部门都要从严从重问责,倒逼抓好责任落实。
薛峰要求,要健全长效机制,努力从根本上解决环保突出问题。
党的十九大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将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更高的位置,需要我们扛起责任,以打“持久战、必胜仗”的信心和决心,长期抓、持续抓,抓出成效。要以这次中央环保督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克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注重从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把整改工作中的好思路、好做法,进一步提炼总结,用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全面提升全县环境保护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形成一整套务实管用、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机制。同时,结合新旧动能转换,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坚决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环保、节能、减排升级改造,以环境容量倒逼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城市布局优化调整,最大限度实现资源有效转化利用,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