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临沂日报:刮目相看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临沂样本”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18

 今朝看临沂,碧水映新城。

  临沂,一座依水而建、临水而兴的城市。2013年7月,临沂市成为全国首批4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之一。2017年12月17日,临沂市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

  试点期间,临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坚持把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作为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科学规划。在以临沂市水利局为牵头单位的各方努力下,临沂市累计投资140多亿元,实施了水系连通等10大类119项工程项目,实现了“一河清水,两岸秀色;城水相依,生态宜居”的大水城格局。

 如今的临沂,河尽其用,水尽其美,城尽其能,民享其成。

  近日,记者深度采访,挖掘了临沂水城创建背后的故事和经验,也希望“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临沂样本”能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供借鉴的范本和模式。

  制定最严格的制度“红线”

  初冬时节,石泉湖水库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降雪。雪映湖面,格外寂然,连远处的山都朦胧起来,只能依稀辨别峰林的样子。

  看似不惊不扰,实则润物无声,石泉湖水库每时每刻都在为莒南县城工业、农业、生活用水提供着可靠保障。而在这可靠的背后,则离不开石泉湖水库管理所的默默奉献。

  因为管理体制顺畅、水库工程质量优良、工程面貌焕然一新等成绩,石泉湖水库管理所2014年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级验收的县管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也是临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重点结晶。

  不只是石泉湖水库管理所,在三年试点期间,临沂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成绩斐然,共有29个水管单位成为省级规范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5个县(区)获山东省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示范县(区),并成功创建4处国家水利风景区和24处省级水利风景区。


临沂三河口掠影

  “上述成绩的取得,关键在于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也是临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和前提。”临沂市水利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自2013年成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以来,临沂市先后印发了《临沂市水资源管理办法》《临沂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临沂市水环境保护生态补偿办法》等30多个规范性文件,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社会经济用水量等涉水指标纳入全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了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

  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实施,带来的最显著变化就是——全市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三条红线指标得到严格控制。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底,临沂用水总量控制在17.88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4.08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了3.8个百分点。2017年11月最新数据显示,国控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96%。

  构筑多层次的“雨洪蓄水池”

  沿着沂河,一路北上,细心的市民会发现,沂河水面横卧着一条条巨龙,将偌大的沂河层层拦蓄。这些巨龙,学名叫做“拦河闸(坝)”。

  其中,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正在建设中的袁家口子水源工程。袁家口子主体工程为12孔拦河闸,单孔净宽20米。而南下15公里,则是沂河河湾水源工程。两大工程可一次性蓄水量达9820万立方米,相当于7个西湖的总库容量。

  像这样的拦河闸(坝),临沂建成了113处,一次性蓄水达3.15亿立方米。

  为何要建设这么多拦河闸(坝)工程?

  临沂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人们往往感动于临沂的一城碧水,却不知道,临沂仍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只有512立方米。而作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临沂水城创建首要任务就是肩负民生使命,保障水安全。”


临沂滨河美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雨洪就成了临沂重点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多年来,临沂构建了“上游水库增容蓄水、中游闸坝节节拦蓄”的大水网格局。

  目前,临沂市岸堤水库增容、龙潭湾水库、三和水源等骨干工程已建成运行。而临沂市编制的《临沂市雨洪资源利用规划》则要求,2020年临沂将新增蓄水能力4.83亿立方米,到2030年再新增蓄水能力3.83亿立方米。

  除了开发雨洪资源,临沂市还大力推行再生水回用,25个企业配套再生水回用工程,14家污水处理厂再生水日处理规模达18万吨,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回用率接近30%,增加蓄水量1.5亿立方米。

  守护最纯净的饮用水源地

  或是雾霭,或是水汽,清晨的岸堤水库叠云成海,一铺万顷。放眼望去,犹如蓬莱仙境,一时不知身在何处。

  岸堤水库,临沂水源地,每天可向临沂城供水26万立方米。可以说,岸堤水库关乎整个临沂市市民的饮水安全。

  保护源头之水的纯净,自然成了临沂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的题中之义。

  为此,临沂市建设了岸堤水库、沭河源头、跋山水库三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并从2014年起每年财政支出3500万元,用作岸堤水库水源地生态补偿资金;建设岸堤水库150公里环湖生态隔离工程、10公里隧洞导流工程;实施养殖网箱清理与生态长廊建设,实现饮用水水源地乡村城镇退水全隔离,水质长年达到Ⅱ类标准。

  不只是重拳保护水源地,临沂市还深度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在全国率先开展河道底泥重金属治理,并于每座污水处理厂下游建设了人工湿地,对排放的中水进行净化。


临沂武河湿地

  其中,位于临沂市污水处理厂下游的武河人工湿地更是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湿地,获评“山东最美湿地”的殊荣。即使寒冬时节,武河湿地一样令人心动,一望无际的芦苇深处,总有一群群的水鸟、野鸭嬉戏打闹,自由徜徉。


武河轻雾

  目前,临沂市11个国控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代表山东省迎接国家淮河流域核查夺得第一名。

  营造最亲水的宜居环境

  漫步临沂阳光沙滩,有微风拂面,带来了浓重的水汽。虽然还是清晨,却也有早起的市民,赶到河边,疏松疏松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去迎接又一天的美好生活。

  阳光沙滩全长5公里,是临沂市民最爱去的休闲娱乐景区之一,也是临沂市着力打造的亲水平台。

  像这样的亲水平台,临沂市共有58处,他们多分布在沂河、沭河、祊河等河流两岸。其中长达53.2公里的沂河水岸线更是成了临沂市最大的亲水平台。

  “为了把沂河风景区构建成最好的亲水平台,临沂市在景区内建设了三级路网,布置了多处休息凉亭、卫生间等服务设施,同时还建设了篮球场、网球场、塑胶跑道、游乐场等40余处健身设施。”临沂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临沂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的落脚点,是为民所用、民享其成,也为市民亲水近水留足空间。”

  城水相依、人水和谐,这是临沂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核心理念。它不但体现在亲水平台上,更体现在水景观的营造上。


俯瞰临沂五洲湖

  沿着沂河滨河岸线行走,曲曲弯弯,向后张望,来时的路已不知不觉间消失在树木丛中。这种神似“古代园林曲径通幽”般的构造手法,其实是师法自然,保留了原来河道岸线的自然走向,避免了人工裁弯取直。

  而远眺河中央,一座座洲岛,像散落的明珠,将河流点缀的落英缤纷。临沂市水利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洲岛,一些是天然形成,一些是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新建的人工生态岛,他们不但增加了河道的生态景观性,也为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留下了更多的空间。

  为生态环境留足空间、为市民亲水近水留足空间,这正是临沂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的高明之处,也体现了临沂人的智慧深远。

  而这种理念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认可,临沂滨河景区先后荣获国家首批水利风景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

  创建最美丽的沂蒙乡村

  今年的冬天依旧寒冷,但莒南县车峪村的老少爷们心里却暖和和的。“今年,各级水利部门给我们村投资30万元,铺设了自来水管道,现在全村家家户户都吃上了安全的自来水,再也不用吃碱水了。”村党支部书记文凤元说。

  莒南县车峪村是临沂市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一个缩影。自成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以来,临沂市将农村视作关键环节,能否解决农村用水安全、饮水安全、脱贫致富,成为水城创建的核心所在。

  为此,三年来,临沂市积极推行“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战略,建设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742处,解决了310万农村居民和16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

  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同时,临沂市又编制完成了《临沂市千塘整治规划》,在山东省率先全面启动病险塘坝除险加固工作,至2017年底将完成1051座病险塘坝的加固任务,确保农村防洪安全,增加灌溉效益,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

  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更是得到了农户的一致叫好。在兰陵县张桃峪村,村民郑守银告诉记者,“以前山坡都是荒草荒地,根本没法种,现在荒山整成了梯田,还修了蓄水池。来年春天,这些地种上花生、地瓜,肯定能有个好收成。”

  据了解,仅在张桃峪村一村,临沂各级水利部门就投资113万余元,新修梯田70公顷,建成12座拦沙谷坊,直接受益人口达700人。

  而自试点以来,临沂市共计完成了109条重点小流域治理工程,年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今日鸡龙河

  不只是关注农村用水、饮水安全,临沂在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期间,还将美丽乡村建设、农民致富增收作为重点工程。

  今年7月21日,临沂市水利局命名了第一批水利风情小镇、水利风情村、水利风情园,以此为抓手,培育发展以水为主体的水利风情特色旅游,把水利风情小镇、村、园变为水利服务业发展的载体,把汪塘变成乡村的“生态明珠”,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民致富增收。

  自2014年以来,临沂市已先后有竹泉村、常山庄等村获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弘扬最灵动的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