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山东省德州市驻点人员正在安装采样设备。 |
德州 每天都开会商会
研究成果成为治气重要依据
“从11月20日开始错峰生产以来,德州市炭素行业的污染排放数值出现了一个波动。经过详细调查,发现是某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出现问题。德州市环保局已经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处罚。”山东省德州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相关负责人日前披露。
每天下午由德州市环保局主持会商会议,已经形成了固定机制。这是跟踪研究工作组与德州市政府建立的会商机制。
会商会上,相关专家分析空气质量、诊断污染成因、跟踪减排措施、预判污染来源,并形成成因专报。专报在下午6点前报送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领导小组办公室,专报给德州市市长和4位副市长,并抄送山东省环保厅、德州市环保局、德州市气象局。
德州市市长陈飞说:“市政府已经和跟踪研究工作组形成默契,对于需要市政府支持和关注的内容,专报上都会使用加粗字体,一目了然。”
由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防治重点实验室)牵头,华东理工大学等部门共同参与组成的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2+26”跟踪研究工作组,已经在德州市全面展开工作。
跟踪研究工作组负责人李莉介绍说,工作组首先抓住重点时段,建立了冬防会商机制,形成“事前研判、事中跟踪、事后评估”模式,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支撑。政府和科研单位实现无缝衔接,密切配合。“目前,德州市已经形成了52份会商意见,10期污染成因分析专报。”
其次,通过识别重点问题,工作组滚动产出对策建议,形成“科技支撑、措施落实、支撑改善”模式。工作组在德州市深入开展源解析、源清单调查,排摸德州市主要大气污染问题,提出了“治尘”、“限车”等措施建议,滚动支撑重点源和VOCs“一行一策”及“一企一策”,在地方环境管理决策中发挥科技支撑“一市一策”的作用。
通过源解析和入户调查等方式,工作组针对德州市大气污染治理的相关问题提出了《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扬尘综合治理专项方案》《中心城区柴油货车管控建议》《区县污染问题及管控建议》《重点行业VOCs一行一策》等相关政策建议。
李莉介绍说,德州市污染呈周期性累积和断崖式下降特征,PM2.5在PM10中质量浓度均值50%,中、重度污染时段高达67%。尤其是冬季天气条件不利于污染扩散,降雨量小,风速普遍较低,颗粒物主要成分是硝酸盐、有机物、硫酸盐和铵盐。“自11月供暖开始,氯离子含量显著上升,说明燃煤源贡献增加。”
根据研究,德州市污染过程中硝酸盐涨幅最快。因此,跟踪研究小组强调,对德州的NOx 控制尤为迫切。污染物中,硫酸盐占比和有机物贡献相对稳定,因此,燃煤SO2和燃烧源OC (有机碳,来源于生物质燃料)控制仍需加强。轻度污染期间,EC(元素碳,来源于化石燃料)增长幅度相比中、重度污染期间更大。“说明在重污染天,二次转化是重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
“强化扬尘管控以来,主要国省干道积尘负荷降幅明显。”李莉介绍说,截至目前,德州市积尘负荷平均降幅约在45%左右,监测站点降尘量同比平均降幅约在20%左右。
工作组还支撑出台了中心城区柴油货车管控措施。跟踪结果显示,城区主要干道大型车流量下降77%左右,城区路边站NOx浓度下降约20%。
李莉介绍说,德州市秋冬季攻坚、错峰生产和应急减排措施累计减少SO2、NOx、VOCs、PM10和PM2.5污染物排放0.12、0.44、0.69、0.52和0.30万吨,相比2016年同期的减排率分别为34.3%、18.9%、30.8%、22.2%和29.1%。
“基于源清单,德州市开展了秋冬季攻坚、错峰和应急减排等措施。”李莉告诉记者,通过以上措施,全市SO2、NOx、VOCs、PM10和PM2.5分别削减34%、19%、31%、22%和29%。其中,工业、民用散煤、扬尘治理效果最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