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环保局负责人在日前召开的绿色生态江西建设工作会议上表示,江西将开展“五河”源头保护区及干流污染物零排放环保专项活动,以保护长江“最后一盆清水”——鄱阳湖的水质。(据新华网8月11日)
笔者从互联网获知,早在1985年,江西省就启动了“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以可持续发展原则综合治理鄱阳湖流域,并明确了全流域近、中、远期发展目标。通过20多年的治理,使得鄱阳湖流域逐步恢复或重建了受损害的生态系统,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有资料显示,鄱阳湖流域森林覆盖率由20年前的31.5%上升到目前的60.7%,每年流入鄱阳湖的泥沙量也由5335万吨减少到2400万吨,水域面积基本上恢复到1954年水平,湖泊主体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
但是,鄱阳湖去年水质、水位明显下降,这却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事实。根据2006年江西省水资源公报,鄱阳湖全年水质Ⅲ类及以上水占82.1%,劣于Ⅲ类水占17.9%;而在2005年,鄱阳湖全年水质情况:优于Ⅲ类水占58.8%,Ⅲ水占32.3%,劣于Ⅲ类水占8.9%。与2005年相比,2006年鄱阳湖优于Ⅲ类水只相差1个百分点,但是劣于Ⅲ类水却上升了一倍,水质明显下降。而且,以鄱阳湖星子水位站为代表站,2006年最高水位仅16.73米,列1959年以来倒数第4位。
长江“最后一盆清水”能否守住,这是个不得不让人们发问的问题。虽然,鄱阳湖水系相对独立,水源主要来自江西省境内,不容易受外界影响。但鄱阳湖并非是“世外桃源”。鄱阳湖的水系能相对独立,江西省地方官员的行政意识能否相对独立?在以CDP论英雄的潮流中,江西省能否独善其身地去围绕保护鄱阳湖发展江西?根据江西省发改委公布的《环鄱阳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中,已把鄱阳湖的南昌、九江、上饶、鹰潭、抚州和景德镇六个区市,15个滨湖县(市、区)列入了环鄱阳湖经济发展圈。这就意味着长江“最后一盆清水”,同样要承担经济发展的重压。我不是专家,我不知道鄱阳湖去年水质、水位的明显下降,与此是否有关联?
水是人类赖依生存的命脉,能否保住长江“最后一盆清水”?取决于当地官员的行政理念和管理水平。太湖、巢湖等湖泊先污染后治理、耗资巨大而收效甚微的,得不偿失的发展理念是个沉痛教训。鄱阳湖是中国最大淡水湖,有全球“白鹤王国”的美称。鄱阳湖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在防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这是盛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对鄱阳湖人与自然和谐的描述。保住鄱阳湖——长江“最后一盆清水”能够长清,是人民最大的福气,也便是当地官员的最大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