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治淮工程见效了:受淹面积小了,转移人口少了

来源: 发布时间:2007-07-24

图像 “/upimg/allimg/070724/0918060.jpg” 因其本身有错无法显示。

安徽省颍上县姜唐湖行蓄洪区开始行洪 

 

    记者从国家防总获悉,淮河今年虽然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洪水,但人员转移无一伤亡、淮河干流和重要支流的堤防没有一处决口,流域水库也无一垮坝。

  据介绍,今年淮河的洪水全面超过2003年,但淹没面积减少了2/5,转移人数减少了2/3,工程险情减少了3/4,防守人数减少了4/5。

  今年淮河“大水小灾”,是什么原因?

  水闸按需开关

  告别炸坝行洪,让洪峰低头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损失

  为削减淮河干流正阳关河段第三次洪峰水位,减缓淮南、蚌埠河段水位上涨幅度,减轻干堤和行蓄洪区堤防防守压力,7月19日7时30分,姜唐湖行蓄洪区退水闸再次开闸进洪。

  “原来只能一次性分洪,今年不一样了,不仅不需要炸坝行洪,而且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来分洪,让洪水听从我们的控制。”临淮岗工程监管局副局长彭得胜介绍说,修建了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后,唐垛湖与姜家湖两个行蓄洪区合二为一,成为姜唐湖行蓄洪区,设计蓄洪水量为7.6亿立方米。

  2003年洪水退后,政府投资1.2亿元,在唐垛湖下口门修建了水闸,作为姜唐湖行蓄洪区的退水闸,今年2月刚刚通过验收。

  经历过多次炸坝行洪的唐垛湖下口门,如今可以根据需要来“开关”。安徽省颍上县水务局局长胡波说,爆破分洪曾经是淮河行蓄洪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分洪方式。2003年淮河特大洪水中,唐垛湖下口门炸坝蓄洪,烈性炸药把堤坝炸出一个100多米长的“大口子”,洪水急泄而下,把堤内侧硬生生 “砸”出一处50多米的深坑。灾后为堵口填坑,耗资100多万元。而炸坝形成的激流携带巨量流沙碎石,覆盖了2万多亩的农田,仅清理沙石就耗资1400多万元。

  7月11日下午,淮河姜唐湖行蓄洪区第一次开闸蓄洪2.1亿立方米,有效削减了干流洪峰后关闭水闸,留下库容再战洪峰。

  “今年行洪没炸坝,一点动静都没有,水就从闸门下流向了这里的8万多亩土地。”颍上县八里垛村70多岁的伍老太指着提闸后形成的漩涡说,他们不再担心土地沙化了。

  行蓄洪区改造

  蒙洼蓄洪区4个乡镇各规划新筑一座保庄圩,使因洪转移的人口大幅度减少

  蓄洪后,记者走进王家坝保庄圩,在保庄圩的老年活动中心,70多岁的老人赵年友正悠闲地拉着二胡。他说:“有坚实的大堤围着,现在开闸也影响不到俺们正常生活了,不像2003年住在临时帐篷里,闷热难受。”

  保庄圩内群众的安详生活来源于国家系列治淮工程的实施。2003年,国家实施沿淮行蓄洪区移民迁建,蒙洼蓄洪区王家坝、老观、曹集、郜台4个乡镇各规划新筑一座保庄圩,总面积4.9平方公里,用于安置4乡镇73个村的5331户、19228名蓄洪转移人员。

  安徽省水利厅的王春夏介绍说,行蓄洪区改造和低洼地区移民建房,使因洪转移的人口大幅度减少。今年蒙洼蓄洪时,仅让区内临时居住人员3684人进行了转移。

  牵着洪水鼻子走

  从逃避洪水到控制洪水,再到管理洪水

  “过去我们逃避洪水,后来有了一些工程手段,就可以控制洪水,现在我们要通过科学调度,来管理洪水,尽量减轻损失。”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说,在今年淮河干流王家坝以上水位、流量均超过1991年和2003年的情况下,与之相比,目前启用8个行蓄洪区,分别少用6个和1个;启用行蓄洪区涉及人口分别减少60.2万人和9.8万人。

  据介绍,管理洪水,就是要科学调度,牵着洪水鼻子走,发挥防洪工程的综合效益,采取的是“上拦、中畅、下泄”的措施,即在淮河上游启用滞洪区,拦蓄(滞)洪水,削峰减量;在中游使用7个行蓄洪区,削减洪峰,及时缓解淮河干流防守压力;在下游充分利用入江水道,适时启用分淮入沂、入海水道工程及时泄洪,降低洪泽湖水位,为接纳淮河干流来水腾出库容。

  同时,沿淮各省加强排水,充分发挥河道及机电泵站的排涝作用,及时排泄涝水,力争减轻涝灾造成的损失。

  目前,淮河支流汝河宿鸭湖水库入库洪峰流量4680立方米每秒,相应泄量800立方米每秒,削峰率83%;南湾水库最大入库流量2760立方米,相应出库300立方米每秒,削峰率达89%,将石山口水库2483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全部拦蓄在库内削峰率达100%,水库防洪减灾达30亿元。

  在抗御淮河大水中,水文情报预报、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等非工程措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早在6月底,在淮河干流第一次洪水尚未到来时,有关部门就开始调度淮北地区的各个控制闸抢排涝水。

  而从7月初到目前,安徽省境内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近30个控制站水位要求1小时或2小时观测报汛1次,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成功地对淮河中游各主要控制站、大型水库做出了及时准确的洪水预报。

  “拦、分、蓄、排、疏”

  治淮工程的灵活利用,发挥巨大效益

  “今年淮河洪水上涨速度历史罕见,水位高于2003年和1991年大水,但洪涝灾害的程度要比原来小得多,水泄得快了,险情也少了、小了。”

  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介绍说,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1991年淮河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治理淮河,确定建设19项骨干工程,其中安徽段涉及14项。特别是2003年加快淮河治理步伐以来,淮河流域已形成由大型水库、临淮岗控制工程、分洪河道、堤防、行蓄洪区等组成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拦、分、蓄、排、疏”,淮河经受住了大洪水的严峻考验。

  “现有治淮工程的合理运用,对降低淮河干流水位,减轻淮河防洪压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发挥巨大效益。”水利部淮委主任钱敏说。

  “千里淮河第一坝”王家坝闸经过重新修建和蒙洼蓄洪区堤防加固后,保证水位由原来的29.0米上调到29.3米。

  据介绍,保证水位的调整标志着防洪能力提升,同时也降低了闸内蒙洼蓄洪区的启用几率,减少了蓄洪区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淮河干流整治工程和主要支流治理,大大加快了洪水的下泄速度。1991年以来,淮河干流先后继续实施了10多处堤防退建、拓宽和河道疏浚工程,8万多亩土地退田还河,正阳关以上排洪通道由400至500米拓宽到1.5至2.0公里,使洪水下泄速度大大加快。淮河重要支流之一的奎濉河,治理前的1996年最大7天降雨312毫米受灾264万亩;今年最大7天降雨307毫米,受灾只有60万亩。

  

  近年来建成的部分治淮主要工程(链接)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

  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盐城市境内,西起洪泽湖二河闸,东至滨海县扁担港,淮河自此注入黄海,全长163.5公里。总投资41.17亿元,设计行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它的建成结束了淮河800年没有入海通道的历史,使洪泽湖防洪标准从目前的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保障了淮河下游地区2000万人口、3000万亩耕地的防洪安全。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

  位于淮河干流中游,涉及河南、安徽两省,主体工程跨安徽省霍邱、颍上、阜南三县。整个工程按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滞洪85.6亿立方米,1000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滞洪121.3亿立方米,使下游600多万人口不再遭受洪水威胁。2006年11月6日正式建成,标志着淮河干流从此结束无控制性枢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