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汶川县大地震震惊千里,多少人在瞬间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多少人被埋在废墟下面,苦苦支撑,等待救援。人民子弟兵紧急集结奔赴灾区;当地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开展搜救,争分夺秒救援幸存者,帮助困守在灾区的人们。想方设法抢救和保护生命,成为迫在眉睫的急务,凝聚着人们的焦虑,牵动着人们的心弦。
生命急需抢救,救死扶伤刻不容缓。
汶川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紧急赶赴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部队在紧急开进,长途跋涉,越野急行;灾区地方政府在积极行动,安置群众,自助自救。公路阻塞,就徒步行进;大型救援工具不能用,就肩扛手挖,多抢出一个伤员,就能多消除一个家庭的焦灼;多救出一个孩子,就能多平复一对父母的伤心。为了抢救每一个幸存的生命,国家和社会正全力以赴。
生命急需保护,环境应急不容忽视。
地震灾害不仅导致房倒屋塌,百姓流离失所,也使许多工矿企业、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遭到损坏,污染防治设施被迫停运,固体危险废物贮存库、尾矿库等也都会因地震的破坏,而存在环境隐患和环境风险。要使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良好的保护,必须高度重视环境预警和应急工作,依法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排查污染隐患。德阳市下辖的什邡市两化工厂发生液氨泄漏的事件,向人们敲响了防范地震灾害引发次生环境灾害的警钟。据报道,受地震影响,什邡荣化液氨化工厂和什邡市莹丰镇金溪化工厂液氨泄漏,厂内工人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德阳市公安、武警、消防官兵紧急出动,抢救受灾群众、疏散附近百姓,防止污染事故发生。事情虽得到妥善处理,但严峻的形势已经摆在人们面前,灾区劫后余生的群众急需喝到干净的水,在安定的环境中抚平创伤、心无旁骛地抗震救灾。加强对地震灾害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才能使水源和大气免遭污染威胁,确保灾区群众不因缺乏安全感而产生心理波动,不在刚刚挣脱自然灾害的魔爪后又陷入一场环境灾难,保障抗震救灾工作拥有稳定和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抢险救援工作在稳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下加快进行。
而灾后重建,更离不开环境安全。
战胜自然灾害,重建幸福家园,是灾区人民和全国心系灾区的亿万同胞的共同心愿。要在灾后使生产生活尽快得到恢复,并能拥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就必须在抗震救灾的同时加强环境预警和应急工作,排除环境隐患,消除环境风险,保障灾区环境安全,确保灾区不在经历自然灾害之后,再遭受环境灾害的伤害。生态环境是人们生活的基础支撑,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从地震灾害发生伊始就全力加强环境预警和应急,才能确保生态环境不因地震引发的次生环境灾害而遭到严重破坏,使灾后重建拥有良好的生态基础和环境保障,使灾区广大人民群众重整家园、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望尽快实现。
抢救生命,更需保护生命,这是对灾区群众最切实的帮助和救援。保护生命,不仅需要为他们提供充足的物质资源,也需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汶川震灾发生后,环境保护部在最短的时间内组成环境专家组,由部领导带队火速赶赴抗震救灾第一线,指导预防次生环境灾害,许多灾区的环保部门不顾自身安危,克服设备、工具遭受重大损失等重重困难,加大环境执法和污染隐患排查工作力度,抓住重点污染源监管,严密监控排污企业,加大水质监测频次,及时开展污染事故的应急预防和善后处理工作。成都市环保部门立即启动环境安全应急预案,迅速组成了抗震减灾应急分队,分赴全市各地对地震灾害之后的环境安全进行排查。从目前反馈的情况看,全市尚未因为地震灾害引发环境污染事故,饮用水源也很安全。同时,排查小组深入全市各区(市)县,对辖区内的重点污染源和饮用水源安全进行了排查。保护灾区群众生命,环保部门责无旁贷。
抢救生命,需要环境保障;保护生命,需要环境安全;而灾后重建,更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加强环境预警和应急,成为贯穿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灾难虽在眼前,希望仍在未来。做好环境预警和应急工作,避免自然灾害引发次生环境灾害,不仅着眼于当前,更有助于未来。万众一心,环保部门正和社会各界一道,各尽其责、齐心协力,全身心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工作中。胜利终将属于我们,地震,震不垮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