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份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一期工程将通水。开工10年来,我省在工程建设、治污等方面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贯通也将有利于我省构建现代骨干水网,为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保障。
业内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共识,南水北调东线重点在山东,关键在治污,而治污可谓“世界难题”。山东既是东线调水干线必经之地,也是主要汇水区域,境内南北、东西线路1191公里,仅黄河以南就有20条河流汇入,还有南四湖、东平湖两大调蓄湖泊,而南四湖承接了苏鲁豫皖4省32个县53条河流的来水,且无入海通道,哪条河流治污不好都会影响湖区。
为此我省严格落实治污目标责任制,逐级签订了治污目标责任书,明确了责任人,沿线各市政府也分别与有关部门签订治污目标责任书。《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在国内首次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对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的水污染防治规定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据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证调水水质,工程沿线掀起了强劲的治污风暴,仅“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就淘汰了近300家水泥企业,产能超过6000万吨。截至目前,山东省输水干线沿线的排污口已进行了全面关闭和清理,并严禁在输水干线上设立新的排污口。目前输水干线南四湖、东平湖及韩庄运河等9个测点,已基本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省环保厅厅长张波表示,近几年来,我省境内的南水北调沿线共淘汰落后的造纸、水泥、酒精、印刷产能分别达到90多万吨、6000万吨、21万吨、2亿米,沿线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率超过97%。沿线拒批、缓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500多家,涉及投资近200亿元。
而作为我省的创造,分布在干线沿线济宁、菏泽、德州等7个市、30个县市区的截污导流(中水截蓄导用)工程正成为保证水质的安全阀,其作用是将污染治理达标后的中水进行截蓄导用,在调水期间使其不进入或少进入调水干线,确保干线调水水质。
截至目前,山东省21项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全部通过竣工验收,正式投入运行。工程运行后可使山东省7个市的30个县市区直接获益,每年可消化中水2.06亿吨,削减COD(化学需氧量)近5万吨、氨氮3000多吨,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0万亩,对保障南水北调山东段调水干线水质,推进沿线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