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山东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趋势初步确立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8-11

环境保护事关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事关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与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真诚地希望大家既做监督者,又做实践者,不做旁观者,共同为生态山东建设贡献力量!

   

  自2013年提出“跨越8年的蓝天梦想”,全省空气质量至今已连续4年持续改善,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改善32.7%;水环境质量主要指标连续14年持续改善,南四湖由重污染晋升为全国水质良好湖泊,近岸海域消除劣4类海水——数字或许枯燥,但环境质量的改善却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一系列成绩的取得,见证了全省迈向生态山东的坚定步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保日益成为经济转型的焦点和杠杆,日益成为民心所向、民生所系。5年来,全省环保系统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全省水、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的趋势得以初步确立。

  聚焦山东环境改善,透视改善背后的机制、做法和创新,展望生态山东的美丽图景,就山东环境领域大家关心的热点话题,省环保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安德回答了提问。

   

  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5年来,山东环境质量实现了哪些突出变化?

  :如果用定性的话来说,现在,全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的趋势已初步确立,环境守法的态势正在形成,环境管理的措施日趋多元。

  山东人口密度高,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但结构偏重。这些省情特点决定了山东必须坚定绿色发展理念,自觉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走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山东的道路。5年来,全省环保系统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有力推动了山东环境质量实现连年改善和提升:

  2016,全省4项大气主要污染物——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改善32.7%25%50.7%20.8%,空气质量连续4年改善,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56.9%,威海市率先达到了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实现全省零的突破。

  省控重点河流在2010年全部恢复鱼类生长的基础上,2015年底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水环境质量主要指标连续14年持续改善,全省COD、氨氮平均浓度2016年比2013年分别改善5.8%22.1%52个地表水考核断面的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优良比例达到62.7%;劣五类断面数量同比下降59.1%,淮河流域率先全部消除劣五类水体;南四湖由重污染湖泊晋升为全国水质良好湖泊,近岸海域消除劣四类海水。在国家淮河、海河流域治污现场核查中摘得九连冠和七连冠。

  全省划定3533个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区块,成为全国第4个完成陆域红线划定的省。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开展污染地块修复试点,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山东这一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的趋势是否已牢固确立?

  :在我省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快速推进的背景下,环境保护取得这一系列成绩实属不易,但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的趋势尚不能说已经牢固。

  尽管随着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渐完善,随着政府、企业、全社会环境共识的逐渐形成,环保工作从以前的单打独斗已经发展到如今全社会动员、共治的大格局,但环境违法现象仍时有发生,某个时段或个别点位、断面甚至个别区域还时常出现反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省环境污染呈现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污染容易反弹,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关注度高、容忍度低,环境质量改善的成效还需进一步巩固,不能有丝毫懈怠。

  山东创新广为借鉴

  :近年来,环保工作在全国各地都广受关注,为什么山东能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取得这样的成效?这背后,山东环保系统进行了怎样的创新探索,是否能为其他地区提供一些环境治理的经验借鉴?

  :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要求我们必须用创新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山东环保系统依靠创新推动工作的做法有很多,但从大的方面,从能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的角度看,我认为最重要的创新有三:

  一是南四湖治理经验——“治用保”。南四湖曾被称为天下治污“第一难”,现在,却是芦苇荡漾、碧波粼粼,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三类水标准,一泓清水北上,保障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的顺利实施。

  我们知道,不可能要求企业和污水处理厂直接将排水处理成三类水,那对整个社会来讲都成本太高,要求就是做到达标排放即可,这中间怎么实现质变?就是通过治用保这3种手段的综合作用。中水截留回用,就是进一步削减了排放,但受季节、时空等影响,还做不到完全回用、完全不外排,又通过湿地进一步净化。通过治用保各个环节的协同作用,最终确保区域水环境质量达到一定标准,而整个社会的成本又可承受。

  这一治用保的做法,在我国北方地区,只要是有区域、流域环境目标需要达到,都可以采用。

  二是大气生态补偿。这是山东在全国的首创,并且,我们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山东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提升。

  最初,山东大气生态补偿办法侧重于改善,实施以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原本空气质量基础较差的内陆城市,通过建体系、明机制、强措施,实现了较大改观。这一制度创新现在已经被其他很多地方效仿。

  今年,我们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不仅简单强调改善,还要促动胶东半岛城市群空气质量绝对水平的提升、打造山东沿海城市自由呼吸的“气质”名片。对于空气质量连续两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省政府将予以通报表扬并给予一次性奖励,免除下一年度考核;各项大气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达到相应标准的,也给予最高6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这样,环境质量差的地方和环境质量相对较好的地方就都有了积极性。

  还有环境监测的第三方运营。这从根本上解决了环保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自说自话的尴尬局面,保障了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去年,国家上收了所有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点,2018,还要全面完成国家监测站点及国控断面的上收工作,建立国家直管的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这其实就是对山东创新的大面积复制。

  :这些成绩取得的背后,环保系统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5年可以说是环保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加班加点、奋力拼搏的5,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负重爬坡,尤为不易!

  以治霾为例,基于现在预警预报的准确度越来越高,面对重污染天气过程,环保部门必须要打“提前量”,只有提前23天应对,才有可能在重污染天气过程到来时缓解污染程度、缩短污染时间。这就导致有时明明还是蓝天白云,环保部门就要求启动应急措施,限产限行等;还有时,在提前启动应急的情况下,重污染天气过程相对强度、时间变得略轻一点,实际可能就没有达到严重污染,人们又很容易误解是预报不准、应急“过了”。但我想这些压力是环保部门最起码的担当,我们要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更必须担当起工作的责任,坚定不移地推动环境改善。

  转型换挡,主动担当

  :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是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伴相生的进程,一体两面,但又渐渐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态势,同时,也面临着局部的不平衡。当前正值经济转型换挡,立足山东实际,我们应该对此如何认识?

  :环境问题其实就是发展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理论上讲,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决定着环境污染与治理的阶段,这中间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前,环境质量也很难实现根本性的好转。

  中国的情况基本是符合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规律,在发展初期,一个造纸厂污染一条河、一个化工厂污染一片天的情况屡见不鲜。进入第二阶段,开始倡导科学发展,要求上治污措施、达标排放,但环境保护仍未成为自觉,环保投机、环境违法行为仍较多。我们现在,可以说是第三阶段,全社会形成共识,去追求这个倒U型曲线的“拐点”早日出现,追求能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

  应该说,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形势。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总书记“两山论”的提出,更让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从山东的实际看,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和环境需求的爆发,正在成为环保工作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不断完善的环保机制的引导和倒逼作用的发挥,不断增加的治污投资的起效,都在推动环保和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深度融合。

  :在当前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环保应该担任什么样的角色?

  :新旧动能转换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和战略部署,从环保工作来看,新旧动能转换正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工作机遇。

  新旧动能转换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一环,是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关键一环,也是解决环境污染、彻底改善环境质量的根本措施。正因为此,环保部门责无旁贷,绝不能等着“坐享其成”,而是要积极作为,建立有效的环保倒逼机制,成为新旧动能转换主动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省环保系统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以全面打造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三生三美”融合发展新格局为目标,积极构建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用循环经济理念重构产业园区新兴产业链、用环保治污节能技术打造装备制造新业态以及推进生物质能源利用、新能源利用等项目库和机制体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全省环保系统将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对四新、四化的项目坚决做好服务,尽最大努力促进新动能的建设和上马。同时,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中,积极发挥环境规制、标准的倒逼作用,一方面促使“老树发新芽”,尤其是从产业布局上,坚持循环发展的理念,积极帮助建链、补链,尽最大可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合理布局优化环境承载力,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另一方面,倒逼高污染高排放产能合理退出。同时,注重环保产业的良性发展,为动能转换进一步提供腾挪空间的同时,为经济增长和转型提供新的动力。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