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记者访问了巴黎大区空气监测站。与国内众多环境监测站相比,看似应该一样的机构,却发现他们之间实际上存在很大不同。
巴黎大区空气监测站是根据法国空气法,由法国环境部批准建立的。所谓巴黎大区,是指包括巴黎市、并从巴黎市政府向四周延伸约100公里这么大范围的一个区域,法国有6%的人口居住于此。巴黎大区空气监测站的使命有三:监测空气质量,预报空气质量,鉴定空气质量。
与我国的环境监测站一律隶属于政府的环保部门不同,巴黎大区空气监测站不是官方机构,是非赢利的民间机构。其最高决策机构是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4部分 组成:中央政府代表,地方政府代表,企业界代表,环保组织代表。根据有关法律,每一个代表在理事会都拥有相同的投票权。其每年的预算约5000万欧元,基 本上1/3来自于中央财政,1/3来自与地方财政,1/3来自于企业。
巴黎大区空气监测站在法国和欧洲享有良好的声誉和尊重,其提供的数 据和结论极具权威性。这是我们访问这个机构的重要原因,在后来法国一些企业的访问中,也间接证明了这一点。巴黎大区空气监测站提供的数据和结论,为学校、 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等大量应用,记者在访问标致—雪铁龙汽车设计院时,发现他们的相关研究和设计就是以巴黎大区空气监测站的数据和结论为依据。
巴黎大区空气监测站为何能享有这样良好的声誉和尊重?其权威性来自何方?这应该来自于多方面,比如监测的科学性,数据的准确性,结论的严谨性……还有一 个必不可少的原因,就是机构的独立性,这是其权威的基础。反观我国的环境监测站,从中央到省、到市、到县,一律隶属政府环保部门,上上下下浑然一体,看似 权威,实则少了权威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的博弈复杂化,政府已然成为博弈的一分子。政府与企业、企业与民众、民众与政府,围绕众多环境问题的利 益,未必一致。隶属于环保部门的这些大大小小的监测站,又如何能在复杂的利益博弈环境下保持独立,独善其身?巴黎大区空气监测站的独立运营、多方利益代表 组成决策机关的模式,是人们信赖的基础。
巴黎大区空气监测站的监测和研究保持极高的透明性。
巴黎大区空气监测站的监测,可 以每小时都向公众提供一次区域内2.2万条公路的空气数据。巴黎大区空气监测站自定的方针是,所有监测结果一律在6小时之内公开发布。现在,巴黎大区一些 地方媒体一般每天一次或两次公布空气质量报告和预报。政府也在一些公告栏定期公布相关信息。详细的信息,则公布在巴黎大区空气监测站的网站上。这个法语、 英语双语网站每年约有50万次点击率。
现有46位雇员的巴黎大区空气监测站,也承担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义务。他们每年都会举办一些咨询、讲座、展览等活动。在他们的网站上,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专门为吸引儿童而设计的动画区。
在巴黎大区空气监测站的业务范围中,有一项是收费的,就是受委托为客户提供监测或鉴定服务。这方面的收入一般占到其全部预算的10%左右。所谓客户,可 以是政府,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民众。如2001年法国政府制定了巴黎大区空气质量规划,就曾委托他们对该规划进行评估。目前他们正在进行的一个受托项目 是,巴黎市二环路最后一段一处在建设中的12公里长的隧道的长期空气监测。原来,尽管此项目按法律要求做了环境评价,但周围居民对建设这样一个隧道在长期 来看是否会损害周边空气质量心存疑虑。为了打消居民的担心,公路建设单位委托巴黎大区空气监测站做一项为期10年的监测和研究活动。
在承接委托项目时,巴黎大区空气监测站有一项原则令人肃然起敬:所有受委托监测或鉴定的项目,不管结果对委托方是有利还是有害,必须向社会公开。这是接受委托的前提。
“我们是中立的。”
这句话,在记者访问巴黎大区空气监测站期间,从监测站负责人菲利浦·拉米罗斯口中多次听到。确实,从监测站的体制设计,到运营方针和实际操作,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访问巴黎大区空气监测站,记者不得不想:环境监测机构,他是一个应用科学的工具,他不服从任何利益,甚至环境利益。他要服从的,只是科学本身,真实,公开,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