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七大措施力控面源污染 太湖流域建成首个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示范点

来源: 发布时间:2007-08-29

    太湖水富营养化,农村面源污染是重要原因。2003年7月,国家科技部863重大科技项目之一的“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在太湖的上游——无锡宜兴市丁蜀镇大浦实施。这个项目总投资达到5000多万元,实施污染控制范围为20平方公里,内容包括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田节氮控磷、河网区水质强化净化与水体修复、河口区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等7个方面的工程项目,是太湖流域首个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示范点。通过3年的不懈努力,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的推广应用,给当地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近日,记者专程来到这一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区进行实地采访。

  
改变1

  农村环境焕然一新


  核心阅读:“房前屋后垃圾成堆、污水混着雨水四处流淌、河道杂草丛生淤积堵塞,一到夏天散发出阵阵恶臭”,这样的状况如今在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区内已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却是整洁的马路、清澈的河道、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承担“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项目的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教授韩勇告诉记者,在863重大科技项目中,通过实施生活垃圾和污水的集中处理、河道清淤、运用减量施肥技术、修建生态渠道等一系列工程措施,不仅有力改变了农村生活环境的脏乱差,而且使这里的河道水质,比治理前提高了一个等级。

  据了解,为了统一收集处理村民产生的生活污水,科研项目组已在示范区内建造了近80个蚯蚓池和高效藻类塘,各家各户产生的生活污水,通过地埋式管道汇集到了池内,经过集中处理之后,污水中的氮、磷等有机物大部分都被吸收分解,然后再由人工湿地进行层层过滤,最后达标排放流到河道中。科研项目组还投放了 1000多只垃圾箱,以7家~8家农户为一组,对村民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并派专职人员将垃圾分成纸、铁、塑料等10多类,进行分拣回收利用。他们用瓜壳、果皮等垃圾做原料生产的有肥料,不仅肥分充足,而且肥效时间长,已成为了“农家宝”。用“白色垃圾”加工成的塑料粒子,销往苏州等地的塑料制品生产企业,产品走俏市场。

  
改变2

  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核心阅读: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与环境变化相比,更让人感到高兴的是村民环境意识已有了明显提高。现在,广大农户不仅能主动将生活垃圾投放到垃圾箱中,有的还积极采用“精确施肥法”,施用低毒农药,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肥料进田产量增,充分吸收求适中,氮肥入水富营养,蓝藻暴发要遭殃……”当地村民把《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村民行为守则》中的内容编成民谣进行传唱。

  记者采访了几位村民,村民们普遍认为,要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需要广大村民人人参与。村民表示,参与环保在很多方面都是“举手之劳”,只要在生活和生产方面绷紧了环保弦,就可以避免污染的产生。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不仅生活上要奔小康,还要身体更健康。

  据了解,目前太湖“重病缠身”的主要病症是富营养化,太湖要“减肥瘦身”,必须建立起入湖闸门,有效控制入湖河流的氮、磷物质侵入量。

  “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是水体氮、磷含量超标的主要原因。”韩勇说,以前由于施肥、打药方式和时机不当,不仅造成大量浪费,而且还严重污染了河道,使大量氮、磷物质进入了太湖。3年多来,科研项目组重点通过指导广大农户科学施肥、统一打药,既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实际效果,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现在,在产量不变的前提下,每公顷农田氮肥使用量由过去的270公斤~300公斤下降到了200公斤以下。

  
问题1

  应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核心阅读:“太湖上游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流域上游地区协同作战、团结治污才能有效把住入湖河流污染控制的闸门。而农村面源控制治理工作要取得完全成功,关键还是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韩勇说。

  目前,在示范区内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河道保洁管理等都已走上正轨,但令韩勇担心的是农村生活污水“分散收集、集中处理”这一环节。据了解,要维持所有污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转,一年大约需要70万~80万元资金。自2006年底科研项目组撤离后,由于缺少资金投入和专人管理,一些村庄的污水处理系统已停止工作,影响了整体治理效果。

  韩勇说:“即便是一个细小的环节出现问题,也可能造成整个链条脱节。”他认为,加强政府引导管理,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提高群众环境意识,这样治理工作才能走上良性循环轨道,从根本上有效遏制农村面源污染。

  
问题2

  定方案确保目标实现


  核心阅读:就在“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之际,为了放大“试验田”效应,不久前,无锡市政府适时推出了太湖保护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决定对太湖保护区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

  截至2008年12月,在环太湖1公里保护区内,全面取消畜禽养殖,全面取消水稻种植,改种经济林、花卉苗木或其他旱作物,沿太湖200米范围内采用租地绿化的办法,种植防林护林。

  无锡市政府还确定,到2010年12月底前,在太湖一级保护区内基本建成市、市(县)区、镇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定期通报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时制定和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具体技术措施。

  为确保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目标如期实现,无锡市还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对环太湖1公里保护区内因退耕原因将水稻地改种经济林、花卉苗木或生态林的,经验收后按实际种植面积补贴,标准为“321”,即:当年、第二年、第三年分别每亩补贴300元、200元、100元。对环太湖5公里范围内使用复混肥,生物农药及物理防治的则实行适当推广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