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的环境污染防治力度逐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得到加强,污染治理投入稳步增加,环境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环境污染防治力度逐步加大
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工作稳步推进,各地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积极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环境污染防治力度逐步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工业“三废”治理成果初步显现。2006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0.7%,比2002年提高2.4个百分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 81.8%,提高11.6个百分点;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87.0%,提高12.0个百分点;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为82.9%,提高21.2个百分点;工 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0.2%,提高8.3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为27.4%,提高10.3个百分点;“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 1026.8亿元,增长1.7倍(见表1)。
2006年全国共有废水治理设施75830套,比2002年增加12891套;有废 气治理设施154557套,增加16889套,其中脱硫24530套,增加5747套。2006年建成并投入运行的燃煤电厂脱硫装机容量为1.04亿千 瓦,首次实现当年新增脱硫装机容量超过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装备脱硫设施的火电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重由2005年的12.0%提高到2006年的 30.0%左右。2006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1439万吨,比2002年增长1.1倍;工业烟尘去除量23565万吨,增长68.3%。
在国家环境监测网实际监测的7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和Ⅴ类、劣Ⅴ类水质的断面分别占40.0%、32.0%和28.0%。总体来看,2006年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与上年相比保持稳定。
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趋于好转。2006年监测的559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占62.4%,比2002年提高28.6个百分点;劣于三级标准的占9.1%,降低22.1个百分点。2006年全国监测城市中,66.5%的城市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比2002年提高 29.7个百分点;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占86.8%,提高9.2个百分点。
城市环境治理能力继续增强。 2005年底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5725万吨,比2002年增长60.0%;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2年的40.0%提高到2005年的 52.0%。2005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15577万吨,比2002年增长14.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2年的29.8%提高到2005年的32.6%。2006年全国开展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的378个市(县)中,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为“好”和“较好”的城市为260个(占68.8%);道路 交通噪声监测的398个市(镇)中,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68.0dB(A)的城市229个(占57.5%)。
主要污染物 排放总量增幅减缓。“十一五”规划纲要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589万 吨,比2005年增长1.5%;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1428万吨,比2005年增长1.0%。尽管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0%的 目标,但与2005年相比,2006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幅分别回落11.6和4.6个百分点。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导向作用开始显现。
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得到加强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以六大林业工程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同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力度,颁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出台了“东扩、西 治、南用、北休”的林业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了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出了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预案,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林业生态建设稳步发展。第六次(1999―2003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显示,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比第五次(1994―1998年) 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增长10.0%;森林覆盖率为18.2%,增长1.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为125亿立方米,增长10.6%。2003至2006年全国 共完成营造林面积2901万公顷,年均完成725万公顷;2006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面积320万公顷,占全部营造林面积的76.3%。造林面积增 长的同时,林种结构进一步调整,造林质量呈上升趋势。
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第三次(2004年)全国荒漠化 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全国沙化土地由20世纪末每年扩展3436平方千米转为每年减少 1283平方千米。截止到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4万平方千米,比1999年减少37924平方千米;重、极重度荒漠化面积在荒漠化面积中的比重由1999年的47.3%下降到2004年的38.7%;全国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千米,比1999年减少6416平方千米;流动、半固定沙化 面积在沙化土地中的比重由1999年的36.1%下降到2004年的33.9%。
自然保护区较快增加。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395个,比2002年增加63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5154万公顷,增长14.0%;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比重为15.8%,提高2.6个百分点。
湿地资源得到进一步保护。我国首次(1995-2003年)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湿地总面积为384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0%,其中,自然 湿地3620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94.1%。全国共有30块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达430万公顷。我国湿地面积快速减少、功能下降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生态功能逐步得到恢复和改善。
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新进展。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9749万公顷,比2002年增加了1208万公顷。
三、污染治理投入稳步增加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财政加大了对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国家还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乃至外资投向环保事业和环保产业,带动了全社会环保投入较快增长。2006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2566亿元,比2002年增长87.7%;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由2002年的 1.14%提高到2006年的1.22%。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15亿元,比2002年增长66.7%,城市燃气、集中供热、园林绿化和市容环境卫生四项投资增长幅度均在75.0%以上;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投资484亿元,比2002年增长1.6倍,治理废水、废气、噪声和其他污染的各项 投资均在1倍以上;实际执行“三同时”项目环保投资767亿元,比2002年增长96.9%(见表2)。2006年营造林固定资产投资479亿元,比 2002年增长60.8%;其中国家投资368亿元,增长48.6%。
近年来,国家对环境保护产业十分重视,加大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有 力地拉动了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环境保护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据统计,2006年我国从事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单位(全国国有及年收入200万元 以上的非国有企事业单位)约1.25万个,从业人员约170万人,年收入总额约6千亿元,实现利润约520亿元。环保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为防治环境污染、 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环境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
近几年来,我国颁布了9部环境保护法律、15部自然资源管理法和50多项环境保护行政法规。主要包括《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 例》、《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2006年,发 布各类环境保护标准118项,其中国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2项,国家环保行业标准113项,国家污染防治技术政策3项。
加大 了环境执法检查和行政执法的力度。国家连续对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等法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推动重点地区的污染治理。国家发布了《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加大了对国家公职人员环保不作为、乱作为的惩治力度,建立起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连续三年开 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公民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167万人次,检查企业72万多家,依法查处7.5万多起环境违法案件,取缔关闭违法 排污企业1.6万家,对1万多个环境污染问题单位实行挂牌督办;检查工业园区1900多个、园区企业近3万家,查处违法企业4000多家。国家还开展了矿 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依法处理多起违法行为。在加强对环境污染执法监督的同时,开展了生态保护执法检查,打击了自然保护区违法开发行为。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虽然取得了新的进展,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事故时 有发生,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的目标,尚需付出极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