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这是记者在今天召开的全国污染防治工作现场会上获悉的。
据介绍,“十一五”以来,全国地表水水质总体稳定,部分流域呈逐年好转趋势,高锰酸盐指数年平均浓度值下降20.8%。七大水系国家监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14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下降5.2个百分点。全国近岸海域一、二类水质比例上升2.8个百分点。全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稳定,呈现好转趋势,其中全国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增加5.8个百分点。全国城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值下降15.8%,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降低11%,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值降低2.8%。酸雨发生面积和影响范围基本稳定。各类功能区噪声达标率稳中有升。
其中,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得到强化,城市环境保护迈出可喜步伐。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环保能力建设力度不断加大。2005年以来,全国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提高6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近8个百分点,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35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具备空气自动在线监测能力的城市比例比2006年增加11个百分点。机动车污染防治初见成效,我国仅用3年的时间实现了从国0标准(相当于欧0标准)向国1标准的过渡,而欧洲用了十五年。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已经或即将实施国4标准,与欧洲同步。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不断提升,天然气使用量明显提高,仅北京市2008年天然气使用量就已达到50亿立方米。
同时,城市环境管理工作不断加强。环保模范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和垃圾处理率分别比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高出近31和34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环保模范城市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程度远高于其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