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环保督察最后一批8月15日全部进驻到位。很多老百姓对督察组十分期待,有的直言:“督察组早两年来就好了。”但同时,社会上也有一些因违法排污企业被关等原因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面对环保督察和强化督查,有的企业和政府部门对整改存在怨言,甚至消极整改。究其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可能因资金安排困难而消极整改。在这种情况下,把有限的资金用于经济发展和扩大生产,看似合情合理,但其实是错误的“发展-污染-治理”发展观和绩效观作祟。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因难舍眼前利益而消极整改。一些污染大户可能是地方的支柱企业,为了照顾眼前利益,地方政府和企业相互照应,抵制、应付或选择性整改。殊不知环境具有连通性,为了一己私利,罔顾环境保护,必将害人害己。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还因存在侥幸心理而消极整改。或寄望于躲过督察和回头看,或寄望于蒙混过关。还有的地方政府和企业自我蒙蔽,寻找诸如整改要求不接地气、措施过头等借口,试图推卸环境治理与保护责任。
环保督察中,查出的问题恰恰反映了当前我国地方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中存在的诸多漏洞及不足,被依法关闭的多是“散乱污”企业,无证无照,不办任何环保手续,污染严重又拒不治理污染,对一方大气、水及饮用水源、土壤等生态环境造成安全威胁。即便如此,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还是给了整改的机会。有关企业应抓住时机,积极整改,完善治理设施,而不应发泄私愤,自我断路。
面对质疑,一方面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决不能对“散乱污”企业心慈手软,持续保持环保高压态势,依法严格监管、铁腕治污。另一方面,及时加以引导,以凝聚环境保护的社会力量。
|